作为全国第二大猕猴桃产区、全国最大的红肉猕猴桃生产基地,四川今年种植面积维持75万亩,年产量较去年的53万吨略有下降。花期高温干旱导致红肉猕猴桃坐果率下降,广元部分果园减产明显;而蒲江、都江堰等核心产区通过水分调控与技术干预,减产幅度控制在5%以内。
成都主产区贡献突出,以26万亩种植面积产出30余万吨猕猴桃,占全省总产量近六成。其中,都江堰以10.3万亩种植面积收获11.4万吨,邛崃、蒲江分别贡献产量8万吨和7.2万吨。值得注意的是,蒲江红肉猕猴桃受溃疡病与品种改种影响,部分地块减产达60%。
虽四川猕猴桃产量略降,但品质迎来显著提升。7-8月持续高温使猕猴桃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提升至16%-20%,较去年平均增加2个百分点;“红阳”品种优质果率达85%,远超往年平均70%的水平。这得益于全省首次发布的红肉猕猴桃采收期图——通过12个监测点的数据校准,该图可确保采收时果实糖分均达7%以上标准。
受春寒与花期延迟影响,今年四川猕猴桃采收期普遍延后。作为红肉猕猴桃发源地,广元苍溪将采收时间从8月上旬推迟至8月中旬,单日采收量控制在3万斤以内。晚熟品种成为新增长点,苍溪培育的“鑫中1号”黄肉品种于10-11月采收,单果重150-180克,可储存至次年5月,能有效填补冬季市场空白,其首批种植面积达500亩。
成都三大主产区呈现梯度采收格局:蒲江海拔400米以下区域于8月中旬完成“红阳”采收,西来镇种植户许兴伟的10亩果园产出3万斤,田间价4.5元/斤,较去年上涨1元;9月“东红”、10月“金艳”陆续上市,当地冷库储备量达2万吨。都江堰,通过博士工作站实时监测果实干物质含量,1800亩基地从8月23日持续采收至10月底,较往年推迟7天,亩产稳定在3000斤。邛崃中熟品种“东红”于9月上旬开采,晚熟品种“金艳”于10月中旬上市,外销占比达70%。
在价格方面,市场呈现“优质优价”态势。今年成都地区的猕猴桃价格上涨幅度约10%,部分品种价格上涨可能会超50%。成都商超“红阳”零售价按规格分级:单果50克以上的小果12-15元/斤,单果80克以上的中果18620元/斤,较去年上涨10%。田间收购价涨幅更显著:蒲江“红阳”4.5-4.9元/斤,“东红”预售价5.5元/斤(同比上涨5%);都江堰通货6元/斤,较去年增长40%,其中大果达10元/斤;苍溪出口级果6.1元/斤,大部分发往东南亚。
价格上涨源于多重因素:一是今年陕西地区收购商大量采购成都地区的红肉和黄肉猕猴桃;二是成都三大主产区拓展了猕猴桃销售渠道,通过电商平台、批发市场及国际贸易等多渠道扩大销售。出口市场持续发力,自9月起,四川猕猴桃每周出口量达60吨,销往俄罗斯、中亚等地区,同比增速15%。
图片来源:Pixabay
2025国际果蔬报道 保留所有权利
转载请与国际果蔬报道联系获得许可并注明源自国际果蔬报道









添加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