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果蔬供应链论坛:挽救千亿元损耗亟需“拜托”全程冷链

酷热即将来临,对于生鲜业来说,无疑一场“夏季高考”迫在眉睫。随着不断蹿升的气温,高效冷链配送需求也随之升温。近日,一场为期三天的2016亚洲生鲜配送展就引爆沪上,80,000平方米的展会以“递送健康鲜生活”为主旨,助力生鲜业破局。 

展会上,一场由国际果蔬报道协办的国际果蔬供应链&产地直采论坛直击产地直采中暴露出来的供应链问题,探讨如何将供应链整合,或以多段解决方案整合。冷链衔接的各个环节中,段与段之间的多重整合方式实现目标和手段以及由专家提出可靠有效的市场解决方案。

上下游断离,全程冷链成伪命题

有数据显示,中国蔬菜水果产量目前均居世界首位,但冷链流通率不足5%,而这个数字在欧美已经达到了80%。在整个物流链条上,每年未经加工的大量新鲜果蔬产品,因缺乏冷冻冷藏设备和专业技术造成的腐损率高达30%至40%,损耗量惊人的大。

王浩宇,佳沃鑫荣懋集团工程项目部高级经理、热带水果事业部副总经理在论坛上说道:“其实,由于整个冷链配送系统的统一标准的匮乏,目前中国冷链仍然是一个伪命题,因为供应链的现状存在上下游断离的局面,上游存在和积压的对于冷链的疏忽问题直接导致实现‘最后一公里’目标的困难。”

“中国正在经历每年价值2000多亿人民币的食物损失。这个令人痛心的数字大多数是由于许多业内人士仍然缺乏冷链意识,少用或者甚至不用冷链配送,即使用了也会由于频繁运输、装卸等步骤‘断链’,根本无法保证全程冷链。造成水果品质损耗或者甚至货物被零售商拒绝。”朱晚玉,IFCO Systems中国区总经理在论坛上分析道。

源头预冷,起跑线上的大比拼

王浩宇认为,水果是很娇嫩的产品,因为它有个性有生命,从采摘到消费者舌尖的过程就是减少其内在价值损耗的一场与大自然的搏斗。“凭借日新月异的冷链技术,我们追求的应该是更好的口感、更新鲜的品质和更精准的交付。”

果蔬冷链配送的千里之行其实便是始于“最先一公里”。蔬果这漫长的“一公里”是从产地采摘后一直到冷链物流运输之前,为了保持质量、延长保质期,必须经过预冷、分级、加工、包装、仓储等一系列措施。

据统计,国内果蔬在物流“最先一公里”过程中的腐损率高达10%以上,影响运输及末端消费损耗高达20%以上。而国外发达国家一般实行果蔬采摘后预冷,果蔬损失率控制在5%左右。

佛山库乐冷藏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黄国平详细讲解如何做好生鲜源头预冷等等技巧,并介绍了公司的真空预冷、压差预冷和冷水预冷方面的最新技术和产品。

比如,库乐真空预冷机与传统真空预冷机相比少了水捕捉装置,通过流体控制技术使结构更简单,运行费用更低,智能化的控制系统使真空预冷机能够处理的果蔬品种更多,与水一同使用可代替冰水预冷。其直接抽吸水汽来达到降温目的,环保降温速度快,半小时可使蔬菜温度从常温降至3℃。生鲜果蔬采摘后经过处理可直接运输、配送。

从源头上解决问题,朱晚玉也介绍了公司帮助减少水果配送过程中损耗的“利器”—IFCO可循环利用可折叠周转筐,由于优化通风在降低田间热度和散热能力方面比普通的纸箱高两倍,这有利于加速产品冷却,提高温度控制。

海陆空,冷链配送迎大时代

随着国内水果市场的长足发展和消费趋势变化,国内水果出现了部分产品滞销衰退,而一些新品种却快速崛起迅猛发展的‘两极分化’的局面;进口水果大量涌入,也让洋水果市场品种繁多,特色各异。

来自上海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的统计显示,2015年上海口岸共进口水果100万吨,平均每天进口超过2700吨,比上一年猛增50%。这就给水果物流如何保鲜、保质提出更高的要求。

由于口岸开放,运输方式日益更新。庄晓青,国际果蔬报道创始人、PMA中国区代表就举例说,以前大多是海运的智利水果,如今不再海上漂泊数月,其车厘子就有通过包机空运到郑州,然后再分销北上广等一线城市;新西兰的奇异果也有采用整船运输的模式,代替传统的集装箱运输;另外,欧亚铁路的开通也为异彩纷呈的运输方式再添一抹亮色。

民航快递有限责任公司市场营销部总经理张志鹏说道:“虽然国内冷链配送问题不可避免,但是通过完善体系、提高专业程度,加上整个行业的协同努力,就能实现共赢。”

图片来源:MZMC
© 2016 国际果蔬报道 保留所有权利

主题: 
地区: 
产品: 

添加新评论